



一、定義與性質
醫用氧氣是指純度在99.5%以上的干燥氧氣,無色、無味、無有害雜質,屬于藥品范疇,需按藥品管理法規嚴格管控。其制備過程需過濾控制一氧化碳、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,確保安全性。
生產方法:
深冷空分法:利用空氣中氧、氮沸點差異,通過液化和精餾分離制取氧氣,是傳統且主流的制氧方式。
變壓吸附法:以分子篩為吸附劑,通過選擇性吸附分離氧氣,適用于醫院內部小型制氧裝置。
膜分離法:利用特殊薄膜分離氧氣和氮氣,適用于富氧燃燒技術,逐步應用于醫療領域。
供應方式:
瓶裝醫用氧:氣態氧氣充入鋼瓶,便于運輸和儲存。
液氧:液態氧氣經儲存、置換、減壓、汽化后投入臨床使用,適用于大型醫療機構。
糾正缺氧:及時給予高流量醫用氧吸入,維持機體正常生理功能,適用于呼吸系統疾病、心臟及腦血管系統疾病等。
輔助**:
呼吸系統疾病: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、肺炎等,改善缺氧狀況,緩解呼吸困難。
心臟及腦血管疾病:如***、心肌梗塞、腦溢血、腦梗塞等,緩解缺氧癥狀。
急救處理:在心臟驟停、嚴重創傷導致的休克等緊急情況下,及時給予氧氣有助于挽救生命。
康復支持:部分術后患者身體虛弱,吸氧有助于促進身體恢復。
保健吸氧:用于緊張腦力勞動及體力勞動后疲勞的快速解除,或因駝背、含胸等不良姿勢引起的肺通氣量不足導致的缺氧。
操作規范:
吸氧操作:先調整好氧流量,再接管應用;停用氧時,先拔管,再關氧氣開關;中途改變氧流量時,先將氧氣管與吸氧管分開,調節好氧流量后再接上。
氧氣瓶使用:避免傾倒、撞擊;立放在陰涼處,周圍嚴禁煙火和放置易燃品;夏季防止曝曬;冬天減壓器和管系凍結時,嚴禁用火烘烤或使用鐵器猛擊氣瓶。
觀察與監測:密切觀察病人狀況,定時測量脈搏、血壓,觀察精神狀態、皮膚顏色及溫度、呼吸方式等,還可測定動脈血氣分析判斷療效。
氧氣瓶管理:
氧氣不可用盡:壓力表指針降至0.3MPa以下時,即不可再用,以防灰塵進入,再次充氣時發生**。
空瓶標識:對已用空的氧氣瓶,應懸掛“空”標志,方便及時調換。
定期檢驗:每3年檢驗一次,及時查清氧氣瓶的安全狀況,避免事故發生。
鼻導管給氧:雙側鼻孔交替插管,減少刺激鼻黏膜,及時**鼻腔分泌物,以防堵塞鼻導管。
氧氣濃度控制:根據患者病情需要,在純氧里充入一定量的空氣稀釋,降低氧含量使用,避免引發氧中毒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