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
防凍與保溫措施
氣瓶/儲罐保溫:對液態氣體(如液氧、液氮、液氬)儲罐及管道加裝保溫層,避免低溫導致材料脆化或結冰堵塞。
伴熱系統檢查:確保電伴熱帶、蒸汽伴熱等加熱裝置正常運行,防止管道內氣體因溫度過低凝結或壓力異常。
避免露天存放:氣瓶應存放在干燥、通風的室內或遮陽棚內,遠離火源、熱源及腐蝕性物質。
安全距離與堆放規范
氣瓶與明火、電氣設備保持至少10米距離,與易燃物隔離5米以上。
空瓶與滿瓶分開存放,并用警示標識區分,避免混用或誤操作。
氣瓶垂直堆放時需固定,防止傾倒;液態氣體儲罐需設置防傾倒裝置。
定期檢查與記錄
每日檢查儲罐壓力、液位及閥門狀態,記錄異常數據(如壓力驟升/降)。
檢查安全閥、壓力表、液位計等安全附件是否靈敏有效,定期校驗。
車輛防滑與固定
運輸車輛需配備防滑鏈,避免在冰雪路面打滑。
氣瓶在車廂內固定牢固,防止顛簸導致碰撞或泄漏。
液態氣體運輸罐車需檢查罐體保溫層及閥門密封性,防止凍裂或泄漏。
行車路線規劃
避開坡度大、彎道急或路面結冰的路段,減少急剎車和急轉彎。
運輸途中定時檢查氣瓶狀態,發現泄漏立即停車處理并上報。
人員防護與應急物資
駕駛員及押運員需穿戴防寒服、防滑鞋,攜帶防凍手套及應急工具(如堵漏膠、防毒面具)。
車輛配備滅火器、急救包及應急聯絡方式,確保通訊暢通。
操作環境要求
通風良好:使用場所保持空氣流通,避免氣體聚集引發窒息或**(如氮氣、氬氣泄漏導致缺氧)。
溫度控制:室內溫度不宜低于5℃,防止管道凍裂或閥門卡死;液態氣體使用前需預熱至規定溫度。
防靜電措施:地面鋪設導電橡膠,操作人員穿防靜電鞋,避免靜電火花引發燃燒(如氧氣與油脂接觸)。
設備檢查與維護
管道與閥門:每日檢查管道連接處、閥門密封性,發現結冰或泄漏立即關閉閥門并通風。
減壓裝置:確保減壓閥、壓力表工作正常,避免超壓使用(如氧氣瓶壓力過高導致**)。
加熱設備:使用電加熱帶或蒸汽伴熱時,避免局部過熱損壞設備或引發火災。
操作規范與人員培訓
嚴禁違規操作:禁止敲擊、碰撞氣瓶,避免陽光直射或高溫烘烤;氧氣瓶需遠離油脂,乙炔瓶需直立使用。
用后關閉閥門:使用完畢及時關閉氣瓶總閥及用氣設備閥門,排空管道內殘余氣體。
定期培訓:操作人員需接受冬季安全用氣培訓,熟悉應急處置流程。
氣體泄漏處理
立即疏散:迅速撤離泄漏區域,設置警戒線,禁止無關人員進入。
切斷氣源:關閉泄漏氣瓶總閥或上游閥門,切斷電源及火源。
通風排氣:打開門窗或啟動排風設備,降低氣體濃度;液態氣體泄漏需用沙土覆蓋吸收。
專業處置:聯系氣體供應商或消防部門,使用**工具堵漏或轉移氣瓶。
**與窒息急救
**處理:用溫水(40℃左右)浸泡**部位,避免揉搓或直接加熱。
窒息急救:將窒息者移至空氣新鮮處,保持呼吸道通暢,必要時進行人工呼吸并送醫。
火災撲救
滅火器材選擇:根據氣體類型選擇滅火器(如二氧化碳滅火器適用于電氣火災,干粉滅火器適用于可燃氣體火災)。
切斷氣源:火災初期優先關閉氣瓶閥門,防止火勢蔓延;液態氣體泄漏著火需用霧狀水冷卻罐體。
液態氣體(液氧、液氮、液氬)
防止**:接觸液態氣體需佩戴防凍手套及護目鏡,避免皮膚直接接觸。
避免密封容器:液態氣體汽化會導致壓力驟升,禁止在密閉容器中儲存或使用。
可燃氣體(乙炔、氫氣、天然氣)
防爆措施:使用防爆電器設備,禁止在泄漏區域使用明火或手機。
通風要求:使用場所需強制通風,氣體濃度低于**下限的25%。
助燃氣體(氧氣)
遠離油脂:氧氣瓶及管道需徹底除油,避免與油脂接觸引發燃燒。
防高溫:氧氣瓶需遠離熱源,夏季需遮陽,冬季需防凍裂。
建立安全臺賬:記錄氣瓶采購、使用、檢驗及報廢情況,確保可追溯性。
定期安全檢查:每周開展**檢查,重點排查管道、閥門、減壓裝置等隱患。
應急預案演練:每季度組織一次應急演練,提高員工應急響應能力。
